电子报

城木相依,法护长情 | 带着塞外的“春风”吹回湖湘故里 两棵左公柳穿越时空千里回湘绽放家国光芒

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· 关注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| 点击量:17570

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 谭好 见习记者 刘帅

盛夏时节,漫步在湘阴樟树镇左宗棠故居柳庄,处处可见杨柳依依,柔枝轻摆。天砚湖畔,两棵百年左公柳尤为醒目——苍劲有力的枝干傲然挺立,层层叠叠的翠绿枝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,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穿越时空的传奇。

这两棵从甘肃酒泉千里迢迢迁移而来的古树,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印记。如今,在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》的法治保障下,焕发出盎然生机。

72日,湖南法治报记者来到柳庄,穿梭于青瓦白墙之间,在斑驳光影里追寻民族英雄左宗棠的家国情怀,也记录下古树守护人与两棵“绿色活文物”之间的动人故事。

伫立在柳庄湖畔的“左公柳”。

百年见证 “春风”吹回故乡

“左公一生钟爱柳树,因为它柔中带刚,风吹不折。”摩挲着古柳树皮上龟裂的纹路,护林员廖亮红话语中满是敬仰。

始建于1843年的柳庄,四处皆有柳树的影子,从庭院中的柳荫小道,到湖畔低垂摇曳的柳枝,一枝一叶都诉说着主人与柳树的不解之缘。晚清名臣左宗棠与家人曾在此度过14载春秋,这段岁月即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,也让柳庄承载了特殊的意义。

廖亮红向记者讲述,左宗棠之所以将宅院命名为柳庄,源于他对柳树风骨的由衷钦慕。在他眼中,柳树那看似柔弱却坚韧不拔的品质,恰似他毕生的追求。他一生历经诸多艰难险阻,始终如一地坚守信念与理想,如同柳树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。他将这种“百折不改其志”的品格视为人生信条,更将其铭刻在这座亲手设计的宅院中。

被葱郁绿树与粼粼湖水环绕的柳庄。

这种坚韧,在150年前的西北边疆绽放出最壮丽的光芒。“我之疆索,尺寸不可让人!”19世纪70年代,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力排众议,毅然决然抬棺西征,率领湖湘子弟远赴新疆保家卫国。面对戈壁荒原的恶劣自然环境,为巩固路基、防风固沙,他提出“修路必植树”的方略,下令“凡大军经过之处,必以植树迎候”。西征军将士人人携带耐旱的杨柳、沙枣等树苗,前营栽种,后营管护,并动员沿线百姓分段看管,形成了“有路必有树,少则成行,多则成林”的宏伟景观。左宗棠更是身先士卒,携镐种柳,与军民共同在戈壁滩上种下百万棵树木,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。

“上相筹边未肯还,湖湘子弟遍天山。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。”这些寄托着爱国主义情感的树木,被后人尊称为左公柳。它们不只是连绵三千里的葱茏绿意,更是一座矗立天地间的精神丰碑——既见证了左宗棠及将士浴血奋战、击退侵略者,收复新疆的壮阔史诗,又以根系深扎西北大地的姿态,成为西北早期防护林的雏形,让家国情怀与生态守护在岁月洗礼中长成同一种年轮。

20221210日,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,酒泉肃州区精心挑选两棵树龄140余年的左公柳赠予湘阴。这两棵见证历史的古柳,沿着当年西征路线,途径嘉峪关、张掖等地,历时10天,跨越2366公里山河,最终扎根于柳庄碧水环抱的湖畔。

它们的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远行,更是一场穿越百年的精神共鸣——先辈种下的绿色希望,如今带着塞外的“春风”吹回湖湘故里,让那段热血传奇在时代浪潮中重铸荣光。

轻抚古树树干,廖亮红眼中满是敬仰。

千里移植 生命接力的守护之旅

“这是杨柳的返乡,更是左公精神的传承。”在湘阴县林业局原副局长周立军的记忆里,留存着3年前那场跨越千里的生命迁徙。作为古树移植项目的技术负责人,他亲历了甘湘两地专家为两棵百年古柳返乡所倾注的心血。

2022年冬天,为确保古树安然回家,省文旅厅、省林业局和县林业局组成的近10人工作小组,专程赴甘肃肃州勘察古树生长态势。经专业研讨后,确定采用去叶保干的科学移植方案。“当时光原生土球就保留了直径近2米的完整根系。”周立军指着手机里保存的古树照片向记者展示。专家团队甚至还从西北带回近3吨原生土,只为让古树在南方水土中保有熟悉的味道。

两棵“左公柳”刚移栽柳庄湖畔时的模样。

从干燥的西北到湿润的南方,巨大的气候差异让古树水土不服。运输途中,每到一个服务区就要给古柳补水保湿;抵达湘阴后,原本紧紧包裹根系的土球在湿润环境中骤然崩解,专家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用千里迢迢运来的西北原土进行填补,并将种植坑抬高30厘米以应对湖畔的高湿度环境。

众人刚松一口气,一场无声的危机就悄然蔓延——敏锐的白蚁群捕捉到古树虚弱的信号,开始疯狂侵蚀这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树干。面对新的威胁,专家团队立即展开紧急会诊,制定周密的抢救方案。

“那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。”周立军提及当初的情况时仍心有余悸。那段日子,团队成员与护林员日夜轮守,监测着古树的每一点变化。他们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阻隔相结合的方式,既保护古树不受虫害,又避免化学药剂伤害树体。

经过悉心救治,古树终于慢慢恢复生机,重焕盎然绿意。现在,这两棵饱经岁月的古柳在柳庄湖畔再续生命华章。每当春风拂过,摇曳的柳枝仿佛在诉说那段感人的生命故事——关于守护,关于传承,更关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。

文化传承 爱国情怀在年轮中流转

两棵左公柳不仅承载着悠悠家国深情,同时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、贯通西北与中南地区的文化桥梁。

20234月,湘阴县向肃州区回赠3000棵杨柳树苗,重现了当年“新栽杨柳三千里”的壮举,续写着新时代的生态修复篇章。

今年4月,“共植左公柳,同铸中华魂——左柳怀乡”主题系列活动让这份情谊再续新篇——8棵源自新疆哈密百年左公柳母本培育,树龄均为1年以上的第三代左公柳幼苗,带着天山雪水的滋养,在柳庄湖畔扎根生长。这场跨越时空的绿色接力,让爱国情怀在年轮中流转,使民族团结在根系间绵延。

湖南左公故里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景区管理运营部主任甘议介绍,柳庄每年接待超10万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,他们不仅是为感悟左宗棠耕读传家、心系天下的精神,也为一睹左公柳的苍劲风骨。为延续甘、新两地与柳庄的情感纽带,景区面向甘肃、新疆籍游客实行免票政策。“这是湘阴对西北的一份心意。”甘议表示。

廖亮红总在树下遇见特别的访客。“西北来的游客眼神不一样。”他记得去年秋天,有一位新疆的游客,站在树下久久不愿离去,他轻抚着斑驳的树干,眼中含泪地对廖亮红说,看到这两棵树,就想起了家乡的左公柳,想起了左宗棠的丰功伟绩,如同看到湖湘子弟西征戍边的历史画卷。这让廖亮红深深体会到,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,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,成为连接不同地域、不同人群情感的精神图腾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绿色见证。

当下,通过研学教育、文旅融合等创新形式,左公柳重绽生命光彩:青少年在年轮中读懂家国情怀,游客在柳荫下感悟湖湘精神。这两棵生长在历史长河中的苍翠,乘着新时代的春风,正将左公“心忧天下”的精神薪火相传。

条例护航 为古树名木撑腰

作为护林员,廖亮红把古树健康当作心头大事,每日都要来湖畔看看,为古树除草、检查病虫害,及时清理游客不慎遗落的零星垃圾。他告诉记者,今年3月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》实施以来,这两棵左公柳获得了更科学、更系统地保护。曾经偶有发生的折枝行为已成往事,取而代之的是游客自发形成的保护共识。“现在游客都会自觉保持距离,甚至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。”廖亮红欣慰地说。

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该县228棵古树名木已全部纳入保护体系。通过林长制创新实践,建立了一树一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。明确各乡镇、相关部门以及养护单位(责任人)的职责,完善基础数据库、建立巡查台账、开展定期巡护。截至目前,已制止破坏古树行为10起,查处违法案件两起,为古树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。

在保护实践中,湘阴探索出“文化+法治”的特色路径:以左公柳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IP;举办古树摄影展、科普讲座等主题活动;制作发放宣传手册5000份;设立古树文化标识牌;开展针对性入户宣传30次;张贴林长令300份……凭借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,古树保护理念已深入公众心中。

沐浴着法治的暖阳,在全民齐心守护下,两棵古柳以挺拔的身姿对话岁月,用年复一年的新绿,延续着一代名将用生命热忱勾勒的山河长青的永恒传奇。

责编:谭好

一审:谭好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